
众所周知,我们所指的“配音”,即为已经完成的影片(或电视剧)配上对白。为国外的影视剧配上中文对白称译制片配音;为国产影视剧配上人物对白称后期对白配音。可见,配音是一种纯语言的创作过程,配音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既是语言艺术则必备语言艺术的共性,它和话剧、影视剧、广播剧等在用语言表达人物倩感、塑造人物个性方面都有着相同的创作规律。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创造的过程也是演员的思想情感和角色的思想情感矛盾统一的过程。演员必须把角色的一切变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才能创造出真实的形象,只有依靠演员对于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生活的“情绪记忆”,以唤起“想象”,根据剧本的“规定情景”,运用“假使”,在自己内心培植起角色的种子,使它发展成为幼苗,通过演员的不断实践,角色的思想情感才会和演员的恩想情感统一起来,真实的形象随之诞生。配音演员要想用声音和语言来塑造好人物形象,也必须遵循这些人物创造的规律:认真作好案头工作(即实录前的淮备工作),才能摸准人物的命脉,体验到人物的真实情感,运用我们的创作工具——声音和语言,准确、生动地将之表达出来(这需要有过硬的驾驭语言的基本功),这是一名演员的必修课,同样也是一名配音演员的必修课,或者说是配音演员艺术创作的必经过程。
有人认为:配音演员的工作是在原片演员塑造完成了的人物形象基础上进行的,只是将原片演员已经说过的话用不同的语言重新说一遍,只需参照原片演员的表演,“依葫芦画瓢”就行了。其实不然。“依葫芦画瓢”也就是所谓“见笑则笑”、“见怒则怒”,似也可以把人物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但话里的内在含义呢?为何“笑”?为何“怒”?对谁“笑”?对谁“怒”?怎么“笑”怎么“怒”才符合人物当时(规定情景)的内心感受,才是这个人物所特有的表现?这就是“形似”和“神似”的问题了。演员只有通过创造过程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才能将自己融入剧中、融入角色中,准确、生动、鲜明地再现人物风貌,塑造的人物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任何创作都不可忽略感受、感知的过程。
通常我们又把影视配音称为影视剧的“三度创作”(相对作品的剧本、拍摄而言),它是在完成片(译制片)或前期完成片(国产影视剧)基础上的再创作,配音演员所感知的人物性格是由剧本提供,并由原片演员塑造完成的,完整的人物形象。这就决定了配音艺术的本质是还原原片,而非自由创造;是不脱离原片内容、风格地再现原片的精华。这也就是配音艺术和其他语言艺术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