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话筒的认识 话筒”其实是不同听者的“耳朵” 话筒对一个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是天天相伴形影不离。但当我问到许多人“话筒”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
(一) 关于话筒的认识
话筒”其实是不同听者的“耳朵”
话筒对一个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是天天相伴形影不离。但当我问到许多人“话筒”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是——麦克风、扩音器……甚至有人叫它“电喇叭”。即使是从事语言工作几十年的人,也仍把它当作机器或设备之类的东西。所以对它说起话来就象对机器说话一样,完全失去了生活中语言自然表达的本能,而进入了一种所谓职业化的误区,也就是潜意识中的录音棚状态。这种状态是长期以来不当的习惯所致,它对于一个初学者或还没有任何录音习惯的人来说,是最可怕的。
其实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从而发出指令,支配我们动作、表情、语言等行为,这个指令如反复的在同一环境下出现,就会形成习惯。如果这个习惯是在正确方法引导下慢慢形成,那么它将是让你逐渐投入全身心创作,并体验到其中最大乐趣的好习惯;相反,一但养成不当的习惯,就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来摆脱。
然而,一个习惯也会由于不同的环境及时空而产生“不习惯”。比如,一个有着出色演技的演员,在导演、编剧以及拍摄现场所营造出的规定情景中,与对手真挚的交流;演员本真的瞬间、忘我的境界被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丝毫不差的记录下来,那一刻,演员甚至会忘记自己在表演,完全进入到角色的剧情中,真是一段完美的演绎。但当这个演员走进录音棚为自己配音时,却往往找不到感觉,无法还原在现场拍摄时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这段戏,同样是这个对手,也同样是自己演的,怎么换了个环境就配不好了呢?因为录音棚里没有灯光、道具、现场环境,甚至没有对手,能看到的只有被剪辑好的画面和一支话筒。演员的注意力也不再是与对手的交流,而是要完成画面中自己所饰演角色的有规定长度的“口型”了。对于一个没有配音经验的演员来说,是从一个全身心忘我投入的表演状态,转变为对准口型,还原现场状态的纯技术性工作,心理及生理上都会极不适应,一时找不到感觉。这时,他就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录音棚状态了。有很多演员第一次进棚都是由于两种状态的差距,对口型技巧的陌生,加之导演及录音环境带来的紧张,最终放弃自己配音,要么采用同期声录音,要么一直启用专业配音员为自己配音。这个例子说明,建立正确的录音棚状态,对于一个初学配音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