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的局限性 1.影视配音的制约性影视配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影视专题片、影视广告片、影视栏目中,如果说创意构思或案头文字是一度创作,编导的拍摄编辑是...
历史人文类纪录片
配音的局限性 1.影视
配音的制约性影视配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影视专题片、影视广告片、影视栏目中,如果说创意构思或案头文字是一度创作,编导的拍摄编辑是二度创作,那么配音者的配音就是三度创作。创作的度数越多,规定制约性就越强,无论是三度还是四度,作为最后一度创作的影视配音,具有十分鲜明的规定制约性。 2.历史事件与人物特点的不准确性历史是不可重演的,我们只能从文献、历史遗迹中探知过去。对于关键的历史事件,往往众说纷纭,这一点,对配音者来说既是有利信息,也是干扰信息。一方面,作为历史的探究者,得到的线索越多,则对这个历史事件的了解就越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配音者认识历史的不确定因素,配音者往往在配音过程中出现心虚、怀疑等声音色彩。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特点的不确定,也增加了配音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选择。举个例子,对于秦始皇修筑秦长城这段历史,史学家们褒贬不一。一方面,长城起到了阻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维护中原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修筑这样的长城,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人民对此怨声载道。当这两方面的评价出现在配音者的面前时,配音者就拥有了多项选择,在解说词、画面都固定的情况下,配音员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来确定感情基调,可能出现理解误差,以至产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传播效果。 想象的训练 1.有目的地运用想象配音过程中,根据所见所感,想象会出现突发和诱发两种情况,好的配音者会很好地驾驭这两种现象。想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言表达。而纪录片是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处理不好天马行空的想象,会使配音成为播音,让配音者喧宾夺主,从而影响纪录片的效果。 2.模仿模仿是学习配音的初级阶段,必须把从模仿中获得的初步体验和认识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调整,结合自己的特点,跳出单纯的效仿,努力使自己达到再创造的彼岸。⑤这是王明军老师所讲的“
广告配音常见问题及辨析”中关于 模仿的见解。想象中也有“模仿”这一元素吗?有的。说起《动物世界》,赵忠祥的声音就回响在观众的耳畔,赵忠祥是有特点的,在他的解说中,字词的轻重格式往往被打乱,但是过度的重音或者停顿,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别扭,反而感觉耳目一新。在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时,可不可以模仿赵忠祥的特点呢?甚至就把自己想象成赵忠祥进行配音?在想象时,可以尝试着模仿更多的解说员,避免模仿造成呆板、单一。想象是模仿中的重要元素,两者是兼容并蓄的,积累模仿更多的经典片段,有利于想象力的拓展。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有着它自身的局限,但是,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也有它独特的韵味,好的配音解说是这类纪录片的“点睛之笔”,为这类纪录片配音,需要有大量的积累。想象可以弥补配音者知识系统的不足,也辅助配音者的语言表达。 3.想象出运动的画面 为了想象出运动的画面,首先要想象到固定的、具体的画面。例如,苏州园林拙政园的配音词中写道:“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宏寺。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首先要分析“此地”二字,“此地”指的便是拙政园,那么脑海中首先要浮现出拙政园的一副固定图像,接下来,提及这里从“陆龟蒙的住宅”变为“元朝大宏寺”,就要想象到唐朝诗人的家居生活场景演变到元朝风格的寺庙的生活景象。后来王献臣归隐此地之后,过着清新淡雅的生活,而后面潘岳的诗,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虽然不可能回到从前见证这一切,但是将这一幅幅想象出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放映,就会产生一段对拙政园的认识。配音者应该把接触纪录片画面放在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每个人的想象不同,在语言表达时,也会有差异存在,此时再见到需要配音的真实画面后,内心又会产生另外一种亲切感,笔者称之为渊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