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节奏的运用 (1)运用原则。一是节奏的变化和运用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二是应从整体上考虑节奏的布局;三是节奏变化的声音形式必须对比适度,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首先...
配音节奏的运用 (1)运用原则。一是节奏的变化和运用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二是应从整体上考虑节奏的布局;三是节奏变化的声音形式必须对比适度,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首先应符合广播电视的新闻媒体特质,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其次要符合具体栏目的性质与风格。 (2)运用方法。 流动和变化是节奏技巧的外部特征,主导节奏的回环往复,离不开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之间的转换承接。在有声语言的语流当中,有对比,才有变化,有组合,才有节奏,相对比的因素总是以一方为主,以对比的另一方来映衬、来强化为主的一方。从而显现出主导节奏的特定性,同时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内在协调性共同形成了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基调。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对立统一”,这一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是节奏转换的哲学依据。“对比照应”,这一中国美学中的形式法则,是节奏转换的艺术依据。 语流当中,声音形式的高低、轻重、疾徐三方面不同的对比组合关系,使节奏的力量得以彰显。主要的对比组合关系如下: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声音的高低明暗是形成节奏时重要的声音对比因素。声音向高的趋势发展,称为“扬”,相反,声音向低的趋势发展,叫做“抑”。声音的扬抑有许多层次,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以抑作扬的铺垫,或以扬作抑的衬托,就加大了扬抑变化的幅度,以不同程度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组合起来的节奏转换,才愈见其扬,或愈见其抑。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语流的快慢,是节奏转换变化的又一对重要的组合关系。语流的快与慢,一方面是内心节奏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由音节的长短差异,由顿挫次数的多寡,由顿挫之后衔接的松紧不同让人感觉到的。快与慢的层次性也是十分丰富的,快或慢本身要适度,慢,不能使人有“拖沓”的感觉;快,不应让人产生“耳不暇接”的急促感,可以通过“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互补组合,努力做到“慢而不拖”“快而不乱”。这种快慢相间的组合,既可以用在段落间、句群间、句子间,也可以用在词组或音节间,如此,快慢节奏的变化会显得自然、流畅,能避免单调、生硬的弊病。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声音形式的重与轻,源于内心的感受,同时又与吐字力度、口腔松紧及气息密度有关。吐字力度强、口腔控制紧、气息密度大,声音加重,反之,吐字力度弱、口腔控制松、气息密度小、声音收小,则轻。声音的轻重还与音色的虚实有关,音色虚则显得轻,音色实就显得重,本过,广播电视的传播语言中的“虚”特指略有气音的半虚半实之声,而非声门大开的耳语般的虚声。为了更巧妙地运用节奏的较重转换,除了形成轻重或虚实的前后对比外、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叉、过渡,做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实能转虚,虚能转实”,这样才能有助于语言传递的生动、真实。 4)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语流的停顿和连接的组合也是体现节奏的重要方法。语流中的停连关系主要体现思想感情运动的内心节奏,连要连得顺畅,停要停得恰当,有时需要多停少连,有时又需要少停多连,比如新闻播报语句处理上的少停多连,就形成了明快的节奏。如果下面要一气呵成,前面一定要有适当的停顿;下面要有必要的停顿,前面一定要推进语流,注意连接,于是在声音形式的对比中就让人感受到声音的运动,听出了节奏。 以上几种基本的节奏对比组合关系,由于它们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在实际运用时,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合情合理而又巧妙做出语言节奏上的处理,有时用一种转换方式,更多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这样,才愈见节奏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总之,节奏运用的核心是:加强对比,控纵有节。在把握基调、统摄语气、驾驶回环往复的基础上,根据节奏类型,加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但控制和放开都有一个“度”,不可不及,也不可过,避免对比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