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吐字归音三阶段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对吐字法的概括,它根据汉语音节的结构特点,提出在吐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发音要领。大多数汉字音节都可以分解为字头、字腹...
配音吐字归音三阶段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对吐字法的概括,它根据汉语音节的结构特点,提出在吐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发音要领。大多数汉字音节都可以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 1.字头出字 要求发音部位准确,叼住弹出。就是说,声母的发音要求成阻准确,除阻轻巧有力,既不能含糊不清“叼”不住字头,也不能为了清楚把字咬得过“死”。老艺人形容清晰灵巧的出字有如“大老虎叼着小老虎过山涧,既不能让小老虎中途掉下山涧,又不能把小老虎叼过去了却被咬死了”。字头的发音,关系到字音是否清晰,耳背的人听人说话经常“打岔”,问题就出在对字头辨别不清,顺着韵母跑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字头发音准确清晰的重要性。 2.字腹立字 要求韵母发音拉开立起.圆润饱满。字音的响度和长度都集中体现在字腹上,也就是说,字腹部分的发音是一个字音是否响亮的关键,同时还父系到字音的正确、饱满。吴语方言区复合韵母的主要元音发音短暂,结果有些韵母发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影响到字音准确清晰,字音还显得“扁”“紧”“小气”,如“源泉”“宣传”中的韵母“yuan”,韵腹“a”一定要“拉开立起”,口腔打开发充分,否则就不可能发音到位。因此,字腹部分,口腔要打开,韵腹即主要元音一定要“拉开立起”发得到位、充分、饱满、响亮,复合韵母舌位的移动和唇形的变化滑动快速而自然。在整个音节的发音过程中字腹占的时间最长,这样才能保证字音的清晰、圆润和响亮。立字的功夫主要通过复合韵母音节的练习得到。 3.字尾归音 要求干净利落,到位弱收(或趋向鲜明)。字尾的归音不仅保证字音的完整,还表现出说话人“或雅或俗,或文或野”的风格。北京有些人说话“大撒口”,不注意归音到位,人们讥之为“胡同串子”味儿、“京油子”味儿,显得大大咧咧,懈怠疏懒,满不在乎;眼下北京一些女孩子说“对”字时“大撒口”,几乎成了“duai”,露出一种“矫情、发嗲”的劲头;但归音过死,又会显得矫揉造作或笨拙。 归音主要有如下一些规律: (1)鼻尾音n、ng:字音结束时,尾音要归到应有的位置,否则会出现前后鼻音的混淆。n,舌尖要收到上齿龈,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即收;ng,舌根要收到软腭处,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即收。除此之外,后鼻韵母的归音实际上口腔随着舌根的升起有个收小的过程,忽略了这个细节,又不及时收住就会给人“大撒口”的感觉,发音显得“夸”。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南方人为了强化自己的后鼻音,模仿某些北方人不注意归音的发音习惯,结果矫枉过正,后鼻音的音节也成了“大撤口”,那就不对了; (2)u做字尾时,唇形要收圆,并有一定的舌位高度; (3)o做字尾时,归音的位置实际在“u”上,像“鸟(niao)”“小(xiao)”的归音要归到“u”的位置才好; ” (4)i做字尾时,则不能完全归到“i”的位置,而是在舌向“i”的位置抬起的过程中弱收,这种弱收叫做“趋向鲜明”,而不强调字尾“i”的“到位”。遇到ai、ei、uei等韵尾是i的音节,归音时在舌前部向i的方向运动当中声音收住,如“台(tai)”、“菜(cai)”的字尾,最后就不能归“死“,即不应该有咬死的“i”的尾音,不然,就会显得小气、生硬,不够洒脱大方; (5)秃尾音节,即只有韵腹没有韵尾的音节,如韵母为o、e、i、u、舌尖前特殊元音(-i)、舌尖后特殊元音(-i)的音节,这些音节虽然没有韵尾同样也需要归音,即字音结束要有“口腔收小”及“气息减弱”的意识和实际动作,没有这样的归音习惯,会影响到整个语流的风格,显得”油俗”“江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