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中的虚拟语境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语境是—个特殊语境。其与日常谈话语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许多时候传播者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话,广播...
配音中的虚拟语境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语境是—个特殊语境。其与日常谈话语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许多时候传播者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话,广播电视节目语境经常处于虚拟话境当中。在日常的口头言语文际中,无论“独白”还是“对话”,语言交流的双方就在现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语境。拿人际交流来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双方互为发话人和听话人,不仅有表情、动作参与其中,更有及时的反馈做谈话的催活剂,即便是不见面的电话联系或书信联系,那问答之间的双向交流心态、情态、语态(语言形态)确实存在着。而组织传播中的“独白”,一方面常会有参与者的插话,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讲人的“一言堂”,但听话人的神情、动作乃至会场、课堂的纪律、气氛都会给主讲者以明确的反馈,主讲人完全可以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反馈及时做出调节,比如调节讲话内容的深浅、话量的增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等。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有许多面对镜头、面对话筒的“独白”,他们语言交流的对方——受众并不在面前;记者在报道现场的述评,其话语指向也并非现场的人,而是收音机、电视机前的听观众,显然这些语言活动都可归为“独白”式,但是细究起来,广播电视节目中独白式言语与日常种种独白式言语不尽相同,这中间的语言心理更为复杂。虚拟语境中的“独白”还不像讲课、作报告的“独白”,后者面前有听课、听报告的传播对象,如前所述,后者能够得到反馈,从而使“独白”顺利、有效地进行。广播电视节目虚拟话境中的独白虽然也能够顺利进行,但却未必是“有效”的。如果缺乏实际的经验,没有交流对象的虚拟语境必然会给人带来一种语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因为不适应这种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语境,就会发生语言指向的模糊和语言目的的失落,最终失去了有声声言中那种“交流性”很强的活力,而陷入令人尴尬的“背词“念稿”的窘境。